2022-06-23哲理文章
关于这个问题,其实是没有答案的。按照古希腊语的原意,哲学就是“爱智慧”。不过我个人觉得,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段话,也许是一个最佳的关于哲学的解释,他说“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,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,这片无人领域就是哲学。”我们一起学习几个关于哲学的常见概念:
1、精神(spirit)
黑格尔哲学中的概念,指包含了整个宇宙和所有人的无所不包的观念。更一般地说,精神意指热情(如在“团队精神”或“当这种精神令我感动”中的意思);在宗教中,精神通常是指一种无形的存在,比如上帝,有时也指人的灵魂。
2、 净化(亚里士多德)[catharsis(Aristotle)]
通过艺术来纯洁或涤净情感。
3、 事实(“matter of fact”)
休谟的术语,指一种需要通过经验来证实或否证的经验主张。
4、事实性(facticity)
萨特用这个词来指称对一个人在任何时刻都为真的事实总体。
5、绝对自由(absolute freedom)
不受任何限制(这是不可能的)。让-保罗·萨特用这个术语指一个人无论受到环境的什么限制,总是可以自由选择的,但他并未因此就说一个人可以摆脱限制。
6、可普遍性(universalizability)
毫无例外地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能力。按照康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,这是道德原则的本质特征。
7、思想着的自我(thinking self)
笛卡儿哲学中真正的自我,这个自我通过在思想活动中把捉自己,从而(超出任何怀疑地)发现了它自身的存在。
8、尤德摩尼亚(eudaimonia)
亚里士多德用来称谓“幸福”的词,或者更精确地说,就是“生活得好”。
9、自欺(bad faith)
萨特以此来描绘一个人拒绝接受他自己。它有时意指不接受对你为真的事实。更常见的意思是,把关于你的事实作为对你而言是结论性的接受下来,比如“哦,这件事我不能做,我太害羞了”。
10、绝对命令(categorical imperative)
康德哲学的用语,即一种无条件的、不受情况限制的道德律令。绝对命令是特别是指这样一种行动规则,告诉我们应当以我们希望其他每一个人都这样做的方式去行动。
11、幸福计算法(happiness calculus)
由杰里米·边沁发展出来的一种技巧,它用行动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的量来计算行动的正确性。快乐之间相互比较,并与行动产生的痛苦相抵消,那么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多快乐和最小痛苦的行动就是应该做的。
12、休谟的叉子(Hume’s Fork)
大卫·休谟的一种论证,即每一个得到辩护的真陈述要么是一个“理性真理”,要么是一个“事实”。
看着上面几个概念,肯定很多人像我一样觉得很难理解,那我们试着探讨为什么哲学难懂?
哲学从思维出发,所以比其他经验科学要抽象,在人们的心目中形成晦涩、难懂的印象。只要我们翻开哲学家们的著作原典,就会发现几乎没有一本是容易读的。为什么哲学难懂呢?
这首先是因为哲学的“后思性”缘故,哲学与概念打交道。人们不惯于作抽象思维,难以紧抓住纯粹的思想,而且在思考的过程中还常常把情绪、直观和表象参杂其中,这与个人思维能力有关。我们凭借经验,可以得出“这片叶子是绿色的”这个表象,不过要把表象化为“存在”与“个体性”等概念,却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。
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都说哲学是少数人的事业,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思维能力,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进行哲学思维,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谈得了哲学。就如同每个人都有一双脚可以作为制造鞋子的模型,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制鞋的技术。一个无知的人在谈论哲学,就好比一个不懂造鞋的脚气病患者在妄论鞋子的透风技术一样,无知而无畏。
哲学难懂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我们缺乏耐心,总是急于想把思想和概念用表象的方式表达出来,缺乏深入思考的耐性。“意会”是比“言传”更高的境界,一旦进入纯思维的认识领域,就难以表达出来,而且这些知识与听众十分陌生,就算说出来也难以被理解。它不像演说家所说的话那样,是听众早已熟悉烂熟的东西。所以,优秀的哲学家需要具备把抽象观念通俗表达出来的能力,这也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