休戚是同的成语故事

拼音xiū qī shì tóng
基本解释休:欢乐,吉庆;戚:忧愁;是:语助词。彼此间的忧乐和祸福共同承担。形容关系密切,同甘共苦。
出处《晋书·王导传》:“吾与元规休戚是同,悠悠之谈,宜绝智者之口。”
休戚是同的典故
晋朝时期,庾亮因德高望重及善于用兵被派驻镇守边关,南蛮校尉陶称敌不过庾亮,就在当时权臣王导面前施用反间计,说庾亮拥兵自重准备举兵造反,要王导严加防范。王导说:“吾与元规休戚是同,悠悠之谈,宜绝智者之口。”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※ 与(休戚是同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成语 | 历史出处 |
---|---|
坐薪悬胆 | 《金史 术虎筠寿传》:“中都食尽,远弃庙社,陛下当坐薪悬胆之日,奈何以球鞠细物动摇民间。” |
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 | 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学记》:“是故学然后知不足,教然后知困。知不足,然后能自反也;知困,然后能自强也。” |
假公济私 | 元 无名氏《陈州粜米》第一折:“他假公济私,我怎肯和他干罢了也呵!” |
二八佳人 | 宋·苏轼《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》诗:“二八佳人细马驮,十千美酒渭城歌。” |
哀而不伤 |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八佾》:“子曰:‘《关雎》,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’” |
拂袖而去 | 宋 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》第12卷:“师云:‘侍者收取。’明拂袖而去。” |
人心归向 | 《晋书·熊远传》:“人心所归,惟道与义。” |
唯物主义 | 毛泽东《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》:“没有同这些反面的东西作过斗争,你那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不巩固的。” |
暴取豪夺 | 宋 苏轼《策断上》:“国用不足,则加赋于民,加赋而不已,则凡暴取豪夺之法,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。” |
顾影弄姿 | 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江城》:“二姊葛氏,为人狡黠善辨,顾影弄姿,貌不及江城,而悍妒忌与埒。姊妹相逢无他语,惟各以阃威自鸣得意。” |